EN| PT

廖子馨

文字工作者。短篇小說改編拍攝的電影《奧戈》入圍捷克卡羅維瓦利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2010年)。

說好澳門的故事

2015年08月 | 第八期

02.jpg

《堂口故事3》劇照  圖/拍板視覺藝術團


這幾年,有愈來愈多的電影人到澳門取景,炫目的金光大道、獨特的城市景致是他們喜愛捕捉的鏡頭。這類影片裡,「澳門」僅僅是一塊佈景板。


有一類比較多澳門元素的影片,處處有我們熟悉的場景,正兒八經地解讀這座城市的故事,但那完全不是我們生活其中的城市。他們獵取的,是賭、黃、毒、劫、殺這類充滿刺激的元素;不一定強勁的製作費,但有明星卡士,便足可成就奇情的「澳門故事」。


儘管這些電影能創造票房神話,但我們大概不會認同澳門導演這樣來解讀我城。不是不願直面澳門的「陰暗面」,而是被獵奇的澳門是個偽澳門。那麼,澳門導演該如何演繹,才讓我們覺得比較像真的澳門的電影?至少,該要呈現出本土風貌吧。甚麼是澳門風貌?一種老套的說詞,就是從文化風貌、城市風貌、生活風貌來體現。我們的文化風貌,不言而喻,就是「中西文化交融」,這是我們的金漆招牌!不過,最精彩的故事都來自生活,可以糅進「中西交融」的文化元素,也可以只是一種心情、一段回憶,而已。


幾乎塑造成「品牌」的《堂口故事》系列,不論影像的技術處理或故事的敘述手法,由第一部到第三部,是澳門短片故事從稚嫩到比較有章法的成長寫照。其中,最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把故事好好說出來的短片,而不是故弄玄虛那類。說到底,就是要有個好劇本!特別是在我們還甚麼都沒有的時候,具有澳門味道的好故事,尤其重要。


五月份,我參加了第二屆粵港澳電影交流活動,聽了港澳十來位導演講述他們計劃拍攝的影片故事。說真的,我被大部分香港導演的浮誇而拙劣的敘述嚇壞了,他們沉迷於自己的虛擬世界,給這個世界搭很大的架構,卻沒法把故事說清楚!當天,主持人限定發言時間是五分鐘,說不好故事的人都推諉時間太短。可是,三位澳門年青導演卻能完好地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我不禁為他們的從容、實在的訴說叫好,更為他們接地氣的故事叫好!


陳嘉強《過雲雨》以六個角色串聯出「無常的失與得,都是命運中的過渡」故事主題;徐欣羡講述從事敏感職業「骨妹」的姐妹情義故事;陳雅莉的40分鐘短片《那一年,我17》將改編成90分鐘長片,繼續小清新的愛情。這三個故事的澳門元素,不是「造出來」的,而是她們的身邊事或者自己的故事,在幾分鐘的簡單介紹中,你已經被她們的故事打動了。


電影是充滿想像的藝術,故事情節可以天馬行空,但無論你的想像飛得多遠多高,你的雙腳卻必須緊緊地貼着土地,你的虛構才有意義。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具有本土意識的好劇本;所謂好,起碼的兩點是:有意思的故事;有澳門的特色。有了以我們的角度說自己的故事,跟著,第二點就是拍得好看。這樣的影片才可能走到市場上,和別人競爭。(文創路上的澳門電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