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譚智泉

劇場導演,小城實驗劇團藝術總監,曾在上海及柏林居留及工作。近年作品包括《時先生與他的情人》、《肺人》。


藝術總監二三事

2018年04月 | 第二十六期

07_譚智泉_01.jpg


坐落於渥太華河畔的加拿大國家藝術中心(National Arts Centre,簡稱NAC),每年會製作及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創造新作或重演經典,以豐富首都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時也對不同社區族群表達開放的包容度。在你踏進藝術中心的第一刻,你會發現整個中心像一個大型的藝文沙龍,隨處可見的藝術裝置、照片展覽、爵士音樂表演,地下層有餐廳及咖啡廳,此中心自1969年落成後便成為當地居民喜而樂見的文化地標。

 

今年一月,本人導演的作品《時先生與他的情人》(以下簡稱《時先生》)有幸獲邀前往NAC的小劇院進行兩周演出,本人藉此也得到觀察當地不同表演場館運作細節的機會。譬如首演當晚工作人員將NAC印刷的場刊送到更衣室,我細閱其中發現藝術總監Jillian Keiley俏皮地拍了一張拿着咖啡杯和觀眾喝下午茶的照片,並附上一封給觀眾的信,信中細緻描寫着她何以會被《時先生》這作品打動,以及作為藝術總監為何要介紹一部非英語的戲劇作品給加拿大當地的觀眾。

 

作為一個創作人,其實會因為這些細節而被打動,因為一個異文化的作品,每當出國演出很容易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形,要在當地數以百計的演出中突破重圍已不容易,還要找到切入當地群眾的文化語境,令他們找到與作品之間一個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距離就更難。這次的經驗令我回想以往也曾到台灣及英國參加一些藝術節,由於缺乏與當地藝術圈子的接洽,導致難於在表演平台上突出辨識度。顯然當一個本地製作要赴外演出,能找到一個在當地具認受性的製作單位合作,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獲劇院藝術總監親筆作薦,更是尤為關鍵的一點。

 

如此親民的藝術總監,在國家級藝術機構內真不常見,甚至我們演出的觀眾須知,都是由Jillian Keiley親自錄製的(通常由一把像地鐵報站員的聲音錄製),一問之下原來這是NAC希望能拉近觀眾和劇院之間距離的辦法。的確在加拿大,經營好觀眾和劇院的關係,也是藝術總監的工作之一。無論多倫多、溫哥華還是首都渥太華,每個劇院都會有一個訂閱者(Subscriber)群體作為他們的群眾基數(有點像是亞洲劇院推行的會員制),這群人就是該劇院每季有新作上演時的常客。換言之劇院和這群訂閱者之間是否有着緊密的理解、溝通,這直接影響着該城市的藝術文化能否緊扣當地人文思想脈搏。《時先生》首演結束後,藝術總監也特意安排了一場觀眾見面會(Reception),由劇院經理逐一介紹每位創作人給觀眾認識,這些活動的目的,無一不是為了拉近觀眾與場館及藝術家之間的距離。

 

由此可見,身為藝術總監除了要具備傑出的藝術修養,良好的公關技巧也是不可或缺的。劇院固然要建立一個形象的品牌(接下來的幾期會分別談),藝術總監同樣有着他作為劇院最核心的文化形象,於是他的一言一行,都反映着一種精神理念。如果他同時也是一位導演編劇,那他定必能在自己作品的表達方式以外,用簡潔的語言清楚闡述個人及劇院的獨特美學,以其藝術視野帶領觀眾去欣賞及經驗每個獨一無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