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張少鵬

專職大學學術研究工作,工餘藝術評論。德國埃爾福特大學維利‧勃蘭特公共政策學院碩士,前德國埃爾福特愛樂室內樂團單簧管演奏員。欣賞古典音樂,亦為菜農中學管樂團指揮,透過實踐了解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係。雖學無止境,仍喜愛閱讀。


以聲會友,以樂作伴

2016年10月 | 第十七期

07_張少鵬_01.jpg

圖/澳門管樂協會提供


澳門管樂協會曾在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上演了《寶島風情》管樂音樂會,作為澳門青年管樂團前往台灣嘉義國際管樂節的演練。表演曲目包括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的《英國民謠組曲》(English Folk Song Suite)、約翰麥基(John Mackey)的《火舞之夜》(Night on Fire)、八木澤教司的《無限天際之頌歌》及《聖誕幻想曲》、伊藤康英的《鋼琴小協奏曲》等。當天音樂會入座率超過九成,當中不乏家長及朋友到場的支持。現時網絡資源的發達,只需一個很低的價錢,家中便能擁有一套不錯的音響,前往音樂會乍看之下顯得意義不大。但是,前往音樂廳聽音樂,並非單純的欣賞,更具有社交及信仰功能。美國學者南希(Nancy Baym)博士亦簡單指出音樂在社交網絡中能夠創造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但是那只是一種弱化(Weak ties)的關係,容易打破。真正能夠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強化且昇華,必須透過其他溝通渠道,比如前往音樂廳的時候,在聆聽音樂之餘,在中場休息的時候閒聊數句,音樂會完結以後,簡單的聚會等,都能以音樂作為提昇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方法。同時,使用不同的溝通方式,不單純音樂,亦可以是戲劇、舞蹈、繪畫、閱讀會等等以文會友方式,在藝術的生活之中得到啟迪。


在演出中,約翰麥基(John Mackey)的《火舞之夜》(Night on Fire)我印象較為深刻。過往,我有幸現場聆聽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管樂團在澳門大學的演出,而且在晚宴中與約翰麥基言談數句,了解到其大學管樂團的強盛。其音質、音色以至樂句之間的細膩,的確令筆者嘆為觀止。一位出色的作曲家,配合樂團技術質量的保證,兩者相得益彰。是次演出的《火舞之夜》是四級的樂曲(管樂團的曲目分為一至六級,當中級數最高為六級),對於業餘樂隊來說並不容易。然而,樂隊的演出亦是盡己所能,可見其努力程度。唯獨在聲音處理方面,聲部之間的確需要更多的磨合。敲擊樂部分的聲音過大,相信與場館的大小、使用形式具有一定的關連。長久以來,澳門沒有一個專業的音樂廳,讓市民大眾真正了解聲音是一種聽覺的享受。聲音的投射包括直線、舞台反射、天花板的反射及牆壁的反射。然而,未有理想的聲音反射將會令音樂的表現力大打折扣。反射不足,將導致聲音傳入耳中時「已死」。有關殘響的計算,不同作曲家的音樂亦具有一定的標準,如巴哈的《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設定在四秒將具有最佳的音響效果。


藝術的發展有助於城市多元意識的發展,降低彼此之間的矛盾。藝術的展現過程有不單純感性的投射,亦包括理性的理解。由此,藝術是完善個人必不可少的方法。而且,在兒童年少之時接觸藝術、了解藝術,對於其將來接受新事物具決定性的影響。美國學者史蒂芬‧梅爾尼克教授(Steven A. Melnick)證明了有關以藝術教育對兒童認知的提升不能單純依靠學校教育,其依據的對象更是家中父母本身具有的藝術能力,並與兒童共同理解藝術從而有效提升兒童認知能力(Cognition)。所謂的教育過程,父母所擔當的啟迪、培養的責任更大。若想將來孩童具有更高能力,父母是時候要去更了解藝術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