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譚智泉

劇場導演,小城實驗劇團藝術總監,曾在上海及柏林居留及工作。近年作品包括《時先生與他的情人》、《肺人》。


我們為何總繞不開「商業性」?

2020年11月 | 第四十一期

我記得在戲劇學院學藝期間,很少人會公開談論商業性,因為普遍認為藝術應該是高高在上的,不應該用商業價值去衡量,可是私底下其實都在鑽研:「為甚麼明明我的戲比她好,紅的卻不是我?」雖然我並非當幕前的人,但要是能摸清這方面的理論,也許能幫助身邊的人少走點彎路吧?可最後卻發現自己在這方面的悟性也幾乎是零。當離開學校真正踏入社會,接觸更多投資者和製作人時,發現大部分合作對象其實都衝着你的商業性而來。因為才華是你自身的修養,真正的本事是將才華化作價值的能力。才華固然可貴,而本事也無價,兩者都是難能可貴的天賦,但能同時具備以上兩者更為少數。然而我們社會就是在尋找這樣的藝術家,愈標榜以藝術性作為評分標準的平台,實際上最關心就是入座率。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把商業性喚稱為一些更悅耳的名字,說到底其實還是同一個東西。


商業性在這個社會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不單是藝術,就算是生活中我們買一件衣服、一雙鞋,或去理髮店剪髮,每一個判斷都與商業性掛勾。「我比較喜歡這個,它看起來比較適合我」這個判斷背後,我們大腦到底作出了多少運作推算,你知道嗎?「讓我看起來更酷;讓我更年青;讓我更精神」意味着能令你獲得價值的一種看待事物方式,一台不斷為事物打分的機器,一套將事物按分數評級排列的理論。


然而,該如何理解藝術的商業性?


我認為藝術的商業性有幾個層面,最容易理解的層面,是「品質—包裝—營銷」如何讓一樣有價值的東西令更多人看到?這裡談及的價值不分優劣,只要是你認為具價值的事物就好。以戲劇為例,就說一個劇本吧,找一個好的演員來演!不夠,找一個演得好又長得好看的吧!還不夠,找一個演得好又長得好看和有名氣的演員來演吧!這個就是包裝。包裝之後,比較好的做法是好好營銷產品,低劣的做法叫炒作。在我看來,在品質以外的所有考量幾乎都是包裝,而包裝以外的所有考量都已經跟藝術沒關了,也不應該跟藝術家有關。如果為了作品未來具備更多話題去營銷或炒作,而反過來重新設計品質上的細節,這就是藝術的商業性。


接着,我想再聊聊為何我們需要商業性?


「每個人的生活與工作,都離不開自己的慾望。」戴爾.卡耐基《人性的弱點》


思考這個問題也許要回到人的本能上,為何我們會產生需求,為何會對一件事物上癮。也許是因為慾望?那麼慾望是因何而生呢?很多心理分析實驗都已經驗證過,人被自己情緒所產生的影響遠大於理智,儘管你不一定需要那個事物,但你會被煽動或鼓勵去需要它,一旦被激起需求,這是你理智沒法左右的。所以愈了解人性的弱點,便愈理解觀眾的弱點,也就愈理解觀眾的需求是甚麼。這個觀點可能有助我們從心理層面回答,我們為何總繞不開商業性。


譚智泉_配圖.png

筆者2021年導演的作品《愛的進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