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愛米

資深雜誌人、小眾創意類雜誌評薦者、水象視覺文化平台創辦人及編輯。2004年入行雜誌業,曾於《城市畫報》、《Neway華夏》雜誌等擔任編輯、記者;曾參與創立自出版視覺雜誌《TOO》及女性創作雜誌《after17》。

通過雜誌,創造新的生態敘事

2025年03月 | 第五十九期

千禧年至今,全球化的消費主義浪潮欣欣向榮了二十載後,開始面臨一個更為嚴峻的世界議題:地球生態的急劇改變。生態議題從以前的邊緣狀態,直接闖入更大範圍的大眾日常生活之中,成為更多人體驗的現實——極端高溫與寒冷、氣候反常帶來的洪水與乾旱、海平面上升、水資源缺乏……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如何讓更多人意識到生態議題的迫切及背後緣由,並且做出行之有效的改變,成為了當務之急。但是,我們提到生態與環保,媒體上常常都是一些陳舊的災難敘事,比如因原始森林砍伐而失去家園的猩猩、泛濫的洪水與無家可歸者……生態議題看起來很專業,但實際上是一個極具開放性的主題,因其背後和政治、經濟、文化、信仰等關係密切。因此,如何以具有藝術化且能引起共鳴的方式,向大眾分享生態知識,成為了當下眾多創意媒體人探索的方向。

 

近十年,在雜誌領域出現了一批全新的文化藝術雜誌,他們基於生態議題而創刊,成為一股新興的言說力量。眾多雜誌在創造一些新的敘事方式,比如基於生態數據與新聞的虛構式小說、圖文並茂的插畫與訊息圖表、批判式藝術寫作、生態練習指南書等。有諸多雜誌在刊行紙本之外,還推出了影片、播客、有聲書等多種媒體,或策劃各種線下活動,如小型的旅行團、工作坊、生態藝術展覽等。

 

以下四本具代表性的生態雜誌,各有不同的切入點,如注重在食物領域、心靈探索,或追溯原住民文化……他們的目標大抵是相近的——喚起大家對地球生態的關注以及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美國雜誌《Emergency》(2018年創刊)

「在黑暗時代,分享故事總是一種激進的行動,但因此而創造了再生的空間。當我們體驗到對土地與水的褻瀆,滅絕的物種以及失去與地球的神聖連接之後,我們開始尋找正在發生的故事。」雜誌關注「生態、文化與靈性」為核心,團隊居住在美國加州馬林,那是海岸米沃克人祖傳的土地。除了雜誌,還拍攝了眾多生態故事的影片。


01.jpg

《Emergency》第五期封面採用布面材料,較往期更為素雅。  圖/雜誌官方網站


丹麥雜誌《The Preserve Journal》(2018年創刊)

致力「探索可持續、具有彈性與責任感的飲食文化」。創辦者Michelle Skelsgaard Sørensen曾是一位餐廳主廚,後修讀「人文地理學」。雜誌希望將食物行動者聚集起來,分享有機農場、森林學校、傳統種植文化等故事,以此重新去想象如何種植、烹飪、享用食物,激發更多人加入食物的綠色浪潮。


02.jpg

《The Preserve Journal》集合了世界各地的食物故事  圖/雜誌官方網站


 《The Jungle Journal》(2021年創刊)

主要關注環境、全球文化、生態系統、過去與當代的歷史、原住民等議題。「我們理解回歸根源的價值,並保護我們所生存的環境也是具有價值的。」雜誌創辦人Sara Lopez和Gabriel Alvarez在紙刊發行後,又啓動了一連串的探險計劃,帶領讀者前往墨西哥、阿爾巴尼亞北部等地,倡導珍惜土地、與當地社群連接、有責任的旅行方式。


03.jpg

第三期《Jungle Journal》主要探索東南亞的群島地區  圖/雜誌官方網站


 《It's Freezing in LA!》(2018年創刊)

這本半年刊雜誌旗幟鮮明地在封面上打出口號:「這是一本關於氣候變化的獨立雜誌」。雜誌聚集了一批關注氣候議題的文字及圖像創作者,力圖將藝術、政治與科學融合,用新的方式講述氣候故事。除了雜誌,他們還製作氣候主題的有聲書。


04.jpg


05.jpg

《It's Freezing in LA!》往期封面合集及內頁  圖/雜誌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