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琪香

旅客,賣文人,現居日本。曾於《明日風尚》、《ELLE Decoration》及《CREAM》雜誌任編輯,現替雜誌寫設計、生活、旅遊等文章討生活。最近開始寫書,首本著作為《好日。京都》。

日本的地方振興計劃

2015年06月 | 第六期

「再少子高齡化下去,國民健康保險金就會愈來愈貴了,因為會交保險金那一代人愈來愈少嘛。」漫天粉紅櫻花樹下,我的日本朋友居然談起這教人擔憂的事情來。


日本的人口老化問題實在令人困擾,除了國民健康保險的金額外,還有勞動人口、醫療、獨居老人等問題。另一個因為少子化衍生的問題,就是不少地區因為本來已為數不多的年輕人相繼離開,令這些區域的人口凋零,在老居民過世後,留下一家家空有業權卻無人打理的房子,一個曾經生氣勃勃的地方變得荒涼。要怎樣令到這些日漸黯然無光的地區再次活力充沛呢?近年來有不少組織都在思考這課題。


關於日本地方振興的計劃,最有名的大概就是位於四國的直島、豐島及犬島等連串的島嶼了。由福武總一郎(Soichiro Fukutake)帶領的公益財團法人福武財團,將瀨戶內海的多個小島,打造成為國際知名的藝術島嶼。安藤忠雄的多個建築作品,包括地中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等等,草間彌生那站立在棄用碼頭的大南瓜,以及後來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瀨戶內海藝術祭等,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客。一些原居於日本其他城市的人,發現在此地能夠輕易與不同背景的人相遇,因而決定留下來,開設咖啡店或民宿。這些小島似乎一下子就活起來。


只是再完美的計劃也有一點遺憾。兩年前我因工作到訪同樣由福武財團發展的犬島,當地一所原本可能會被拆卸的廢棄鍊鋼廠被改建成為藝術場所,那裡曾是當地居住的數十位長者兒時的遊樂場,充滿記憶的場所被保存下來自然值得慶幸,卻又因為成為了藝術場所,那些原來能自出自入的地方,突然門庭深鎖,彷彿自己的回憶突然被隔絕起來,居民不免有點失落。


最近讀了山崎亮的著作《社區設計》的中譯本,山崎亮先生是日本著名的社區設計師,書中記述的「家島專案」教我印象深刻。原本以採石為主要產業的家島,在基建工程減少後,產業日漸衰退,居民也越發減少。山崎亮指導學生來到島上,用島外人的眼睛發掘小島的美與特色,例如站在公路邊充當儲物櫃的廢棄冰箱,島民們習以為常,學生們卻充滿好奇。學生為家島製作的小冊及明信片,置於神戶及大阪等大學生常出沒的地方,不單增加了人們對家島的認識,也加深了島民對家島的愛。最教人感動的是,後來當地的阿姨們組成的NPO法人,以開發及銷售當地特產為主要工作,並將銷售的得益用作社區營造的活動上。小島的命運由小島的居民改變。


這不禁讓人想到一個問題,地方振興的基本,是指令一個地方再次繁榮起來呢?還是指令居住在這地方的人能擁有更具朝氣的生活?地方振興,面向的是土地,還是人民呢?當然,這些是沒有衝突的,只有比重的差異。不過,我想不管是地方振興或是經濟發展,都該是以大眾為本,若原居於當地的大眾沒有受惠的話,所有計劃都是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