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小雯

生於澳門、現居紐約,從事獨立策展、寫作及藝術教育工作。2019年擔任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策展人,並曾任職於紐約市文化局、美國華人博物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等機構。北京大學中文及藝術學雙學士,紐約大學藝術行政碩士。

用文化改變城市

2015年08月 | 第八期

在一場介紹政府文化建設構想的座談會上,台上的官員向台下的學生發問:「我們這個城市沒有森林、沒有礦產、沒有工業、更沒有農業,我們的年輕人未來靠甚麼發展?」台下數百名學生,沒有誰敢道出官員心中的答案,卻有此起彼落的聲音竊竊地揶揄著:「錢……」全球恐怕只有為數不多的城市能開這奢侈的笑話,可是我們就願意看著這城市窮得只剩下錢?企圖用文化來推動城市的發展,又是否如此難以啟齒?


以文化推動城市發展,早就不是新鮮事。歐洲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少始於古老工業城鎮的沒落,文化產業為城市的更新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西班牙的畢爾包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憑著古根漢美術館的進駐,結合先進的城市規劃設計,由一個工業廢城轉型為歐洲重要的文化旅遊城市。即便是在新興的富裕城市,文化產業也同樣被視為重要的發展策略;中東的阿布扎比近年透過薩迪亞特島文化特區(Saadiyat Cultural District)的大型文化建設,匯聚了包括羅浮宮、古根漢美術館等頂尖的國際藝術機構,建成後很有可能打造為新的世界文化中心,不過整個項目更重要的目的是重新打造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告訴世人這裏不僅有石油,還有文化藝術。


幾乎是循著相同的路徑,澳門從2010年開始正式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作為經濟適度多元的策略工具。澳門與阿布扎比不同的是,她比這沙漠上蓋起的城市有文化多了──列入世界遺產的歷史城區、400年中西文化交匯的歷史;可是為甚麼澳門描繪不出一幅讓世人注目的文化藍圖?與上文舉過的城市相比,澳門目前最缺乏的,是一項雄心勃勃的文化工程,是一件可以牽動整個城市、引起國際關注的文化盛事,那是一種可以深深地印在人們腦海的文化意象──這正是創意城市大師查爾斯‧蘭德利(Charles Landry)所說的城市文化的意象傳播(iconic communication),一個城市要為她自己找到這樣的意象,才能在當代創意城市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而這樣的意象建構工程往往是大手筆的,總會惹來罵聲一片,就像當年畢爾包副市長依邦‧阿力素(Ibon Areso)面對眾多市民反對,仍堅持把古根漢美術館請進畢爾包。如果沒有這位城市領導者當初的睿智與魄力,就沒有古根漢美術館的成功和其引發的全球效應(Guggenheim Effect),往後亦難有更龐大的公私部門資金進一步挹注到城市更新發展的項目。這是一次極具風險的投資,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眼光與執行能力。


其實澳門並不缺乏具有視野的文化管理者,十年前澳門成功申請聯合國的世界遺產,就是澳門一項重要的文化符號構建工程;如果沒有它,澳門的世界遺產至今恐怕無法彰顯於世人面前。今天我們需要為澳門的當代文化打造新的意象,它是甚麼?也許就是眼下正要推出的一些文化建設項目,也許是已舉辦數年的拉丁城區大巡遊,又或許是政府將要參照威尼斯雙年展構思策劃的澳門藝術雙年展──我們已經擁有構建文化藍圖的企圖心了,下一步是在普羅大眾中深植文化能夠改變城市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