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設計、旅遊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為眾多媒體撰寫旅遊和設計文章。前《孤獨星球》中國專案組出版人,並出版多本旅遊及設計書籍,包括《設計上海》、《亞洲風格時代》、《慢行‧不丹》、《緬甸‧逆旅行》等,目前為北京遊譜Apps首席內容官。
The Issam Fares Institute
貝魯特比我想像中國際化很多,雖然位於中東地區,但基督徒和回教徒各佔五成左右,就算在回教徒的齋戒月前來,餐館大部分也開門營業。過去20年黎巴嫩的局勢稍微穩定(雖然近年來又受到敘利亞的動盪局勢影響),因此流亡海外的黎巴嫩人開始回流,帶來了歐美各地最時髦的想法。我在城市中著名的Lisa餐館用餐,餐館設計得十分時尚,完全有資格登上各種設計雜誌的封面,女老闆就是先在巴黎設點,然後再把分店開到家鄉貝魯特來。
由於個人興趣的關係,來到黎巴嫩我也開始尋找一些當代設計的蹤影。貝魯特設計周在五月中旬謝幕,但既然有條件舉辦設計周,自然也能找到不少有趣新鮮的設計。
市中心的建築風格十分混搭凌亂,也正是這樣的風格提醒了一場場可怕的戰爭曾經在此上演。這些突然冒出來的空地,也讓設計師能大展拳腳。各種造型設計新穎的公寓由廢墟中升起,向貝魯特人預示了一個可靠的未來,其中不少還是名家的設計,比如赫爾佐和德梅隆(北京鳥巢體育場的建築師)設計的貝魯特陽台是目前全市最貴的公寓,層層疊疊富有層次的樓房,風格十分前衛,也成了貝魯特一抹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一些仿古風格的樓房及街道,看起來太新,旨在恢復這裡曾經有過的地中海情調。一些廢墟依舊還是廢墟,二十幾層樓高的假日酒店,外牆上佈滿了飛彈路過的坑坑洞洞,像是一座爛尾樓,這算是一件荒謬的裝置藝術吧,矗立在市中心,活生生的提醒著貝魯特人那些不堪回首的記憶。
著名已故女建築師Zaha Hadid雖然是伊拉克裔,但她曾經在黎巴嫩頂尖的貝魯特美國大學就讀,並為大學設計了The Issam Fares Institute。招牌式流線條的建築在山丘的陵線上蜿蜒,不規則的視窗和幾何形狀的建築,在周圍古老的百年樓房相映成趣。我在寧靜的學校裡散步,被眼前蔚藍的地中海和身後的山林所包圍,能在這樣的地方學習,或許能激發更多的創作靈感吧。
黎巴嫩有不少的當代設計師,大部分的設計精品店都位於市中心。Nada Debs是當地著名的女設計師,也是長居日本的黎巴嫩人,因此作品中帶有濃厚的日本色彩,比如竹做的中東凳子和木屐帆布鞋等,混搭了寧靜的日式和喧鬧的中東風格,兩種風格碰撞成一種當代的黎巴嫩風格。附近還有一家名為Homesick的設計店,設計師的作品採用了不少黎巴嫩的二手布料和壓縮的汽水鋁罐,設計出富有Shabby Chic風格的傢俱,這種融合新舊的風格,或許正是貝魯特的當前寫照。
貝魯特人愛玩的性格,或許和多年來的戰亂有關。今朝有酒今朝醉,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甚麼,所以貝魯特的夜生活十分蓬勃,大家玩得醉生夢死。最有名的一家夜店名為BO18,設計呼應了貝魯特的當代歷史。夜店的選址就富有象徵意義,這原是一個巴勒斯坦人的難民營。設計師把貝魯特人最不願意記得的歷史融入設計當中,位於底層的夜店象徵墳墓,桌椅都形似棺材,夜店屋頂能開啟,封閉時由鳥瞰的角度看就像是直升機降落坪,人們玩得最瘋狂的清晨時分,屋頂就會開啟,陽光落在等待著救贖的人們的身上,瘋狂的扭擺著身體,似乎是在等待著救援的無助人兒。因此不少人形容BO18為戰爭建築,Wallpaper還連續幾年將它選為全球最佳夜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