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小雯

生於澳門、現居紐約,從事獨立策展、寫作及藝術教育工作。2019年擔任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策展人,並曾任職於紐約市文化局、美國華人博物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等機構。北京大學中文及藝術學雙學士,紐約大學藝術行政碩士。

觀看之道一一澳門城市空間藝術散記二(近現代藝術)

2022年06月 | 第四十八期

遊走在今日的澳門,藝術與城市空間的結合變得尋常而多元,但在介紹那些林林總總的新鮮變化之前,似乎有必要回顧更早之前,隱藏在澳門不同角落,印證著城市發展與市民生活的近現代藝術及視覺文本;畢竟,小城是因為有著新舊歷史的輝映,才顯得富有趣味和層次。


20世紀以來,澳門城市空間中有過哪些值得關注的藝術創作呢?數年前,政府與民間曾就塔石廣場愛都酒店外牆的壁畫留存問題有過一輪熱議,是有關澳門現代藝術及建築保育難得的一次深入和持久的討論。這幅馬賽克壁畫創製於1960年代初,由當時居澳的意大利藝術家夏剛志 (Oseo Acconci)創作,作品以馬賽克工藝以及抽象的現代藝術形式,描繪了幸運女神的形象與澳門海島風貌,是本地為數不多的現代壁畫創作。但由於酒店原址上將新建文化設施,而公眾對壁畫價值缺乏認知及認同,遂引發壁畫留存的爭議;經文化保育人士多番爭取,這幅壁畫才得以被保留在計劃新建的中央圖書館大堂內,但其與愛都酒店作為澳門首座現代風格賭場建築之間的時空聯繫,以後就只能在歷史照片中重溫了。


1.jpeg

愛都酒店外牆壁畫(來源:論盡媒體網頁)


近現代藝術由於距今不遠,往往就在人們日常生活咫尺之間。比如20世紀上半葉影響澳門畫壇甚深的嶺南畫派,便曾以普濟禪院為聚首的地點,禪院內至今仍藏有畫派成員的作品,是澳門近代藝術的重要歷史場所。有關嶺南畫派與澳門的淵源,美術史研究者陳繼春先生曾著有《澳門與嶺南畫派》一書予以介紹,其中最生動的一幕,莫過於記載抗戰時期,畫派創始人高劍父寓居澳門,每周在普濟禪院講課,而禪院主持慧因則準備白粥、炒河粉作午餐,款待同門;因緣際會間,澳門與普濟禪院成為了近代以來,中國國畫革新派的重要成長地,只是若非美術史學者,大概難以知曉或想像這裡曾蘊釀過的藝術思潮。


大師足跡固然叫人神往,但在經濟掛帥的澳門,廣泛應用於商業社會中的設計與工藝,有時更能生動反映民生動態,記錄時代變遷。數年前,本地有設計師開始關注澳門街道上的手寫字體,拍攝紀錄片《字裡城間》,記錄背後的文化故事;還有設計師以「文化字覺」為名的計劃,與書寫招牌的匠人合作,把數千手寫字作數碼化保存⋯⋯這些新一代的設計師與文化工作者,敏銳地察覺到那些美術館之外、日常生活當中的美學和城市視覺記憶,不僅是當代文化的創造者,亦是本土文化保育的先行者。


2.jpeg

3.jpeg

《字裡城間》截圖(來源:Craxh.mo)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無論是西式現代壁畫,還是近代革新派繪畫,乃至電子化時代前城市的商業手寫書法,都必須經歷當代的觀點重新審視後,才得以與當代社會和生活連結,被理解、保存——這考驗著人們對地方歷史的認識及文化視野,而我們的下一代將重新審視我們留給他們的未來,是豐富,還是蒼白;是保守狹隘,還是包容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