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譚智泉

劇場導演,小城實驗劇團藝術總監,曾在上海及柏林居留及工作。近年作品包括《時先生與他的情人》、《肺人》。


本地劇場的國際共製經驗

2019年02月 | 第三十一期

隨著12月冬至及聖誕的結束,匆忙的2018年就過去了,筆者剛剛完成了在台北整整一個月的排練及演出,該製作將於19年初回澳公演。


B2DCBE7A-9EE0-B3B8-BC31-231C50548EAD.jpg .   20180508114656_19633.jpg


回想18年的創作日程安排,大部分都是在外地及澳門同步展開,卻離不開本地人才、硬件及資源的分配,如果從藝術行政的角度分享2018年本人參與劇場製作的心得,焦點將落於本年發生的多部國際共製演出。


所謂國際共製演出,意思是由多個國家或地區共同策劃及製作的一部演出,既然是不同地方的創作人及製作人合作,前期策劃花的時間通常會比一般性演出用上更多時間。以筆者所參與的跟北京方合作的舞台劇《綠精靈》為例,前後籌備時間大約有兩年半之久。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籌備資金、確定演出內容、選擇上演地點、製作相關文化產品(例如:劇本集)、籌組核心創作團隊、選角等。


當中「確定演出內容」及「選擇上演地點」是筆者認為最需要花時間策劃的。確定演出內容不只是選定一個劇本或題材那樣簡單,更是討論要以何種形式去呈現,以及突出團隊哪方面的藝術特色給觀眾,這個內容最後往往成為決定這共製作品成敗的關鍵。而選擇上演地點則比較像是一個策略性的思量,取決於作品的定位。一部以參演藝術節作為目標的作品,跟一部以佔有主要市場票房為目的的作品,在選擇上演地點就會有很大的分別。續以《綠精靈》為例,其定位是一部帶有哲理及科學性質的話劇,製作這個舞台劇的出發點,是想在未來獲邀參演國內的「烏鎮戲劇節」。於是首演階段非常關鍵的一環是獲得評論界及觀眾的反饋,而且並非一般的觀眾,是比較喜好另類題材及藝術性高於娛樂性的觀眾。最後劇組在北京、上海、烏鎮三個地方之間,選擇了北京作為首演的城市,因為北京有比較多駐村藝術空間,以及另類多元的文創園區,同時也有較多劇評人及藝術愛好者居住該地,使《綠精靈》在北京首演能獲得較高關注度提供保證。


關於籌備資金,可以說是最複雜又是最簡單的一環,任何製作無論共製與否,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而共製最有趣的過程,往往就是多方尋找投資的經驗。從初擬計劃書,到發送演出錄像,整理演出規格內容,到親身與投資方洽談,這些環節都是考驗製作人、行政團隊以及劇團負責人的時刻。以本人去年初到渥太華國家藝術中心演出《時先生與他的情人》為例,該作品由2016年8月在多倫多參加SummerWorks Performance Festival後,項目負責人隨即與加拿大劇院投資方接洽,經過一年時間確定合約細則、演出場數、製作經費等,最後在2018年1月在該地上演。


本文初提及到,本澳劇場與外地共製作品離不開本地人才、硬件及資源的分配。以上提及到的兩部共製作品,主要製作經費都來自外地投資方,本地劇團在其中可以擔當主創人員及核心製作成員,協調整個製作,以及負責主要藝術創作部分,包括導演、編劇、設計、表演等。同時在本澳尋找綵排場地,製作場景及道具服裝,也能同時申請本地文化基金,作為赴外演出旅費補貼,令更多本地傑出創作人有機會前往外地,進行跨地區交流及共製演出,塑造澳門的國際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