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林小雯

生於澳門、現居紐約,從事獨立策展、寫作及藝術教育工作。2019年擔任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策展人,並曾任職於紐約市文化局、美國華人博物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等機構。北京大學中文及藝術學雙學士,紐約大學藝術行政碩士。

紐約藝術求生指南—兼談地方藝文政策

2018年12月 | 第三十期

如果將一個地方的藝文界比作生態系統,紐約的藝文界大概是一座熱帶雨林,多樣化的文化藝術創造和體驗是這座城市最迷人的地方。而要滋養這個系統的多樣性,差異化和多元化的藝文資助便必不可少。

 

si13_ASIFinance_1LibertyPlaza_wb-012.jpg

曼哈頓下城文化協會開辦的講座  圖/曼哈頓下城文化協會


紐約市的五大區均有一個相應的地區文化協會,推動區內的文化藝術發展,向各類小型藝術組織和藝術家提供支援。舉例而言。曼哈頓有「曼哈頓下城文化協會」(Lower Manhattan Cultural Council)、皇后區有「皇后區藝術委員會」(Queens Council on the Arts),這些機構屬民間非營利組織,亦是政府的合作夥伴,從市政府、州政府和其他途徑獲得資源,再向中小型機構和個人發放資助。紐約本地許多初出茅蘆的藝壇新人都是憑着這類資助,走上專業發展的道路。

 

這類地區文化協會發放的資助金額通常較少,以曼哈頓下城文化協會的「創意參與」資助計劃為例,最高資助為八千美元;但相應而言,其資助的數量則比較多,每年資助達數百個項目;其申請的門檻亦較低,對申請人沒有經驗和組織規模的下限要求。而由於這些機構支持的對象往往是藝壇新人和小型機構,它們更重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往往舉辦許多針對性的免費工作坊和講座,支援藝術工作者的專業發展。各區文化協會和紐約市文化局的合作十分緊密,在資助時間、對象規模、資助金額上相互銜接互補。舉例說,每年申請人在得知政府資助申請結果後,若獲得資助,則不可再申請地區資助;否則,便正好是地區資助的開放申請階段。這種銜接的制度使得藝文機構和個人在發展的不同階段都可獲得相應的資源和協助。

 

DanceFest5_BetterChinatownUSA.png

曼哈頓下城文化協會資助的地區活動  圖/曼哈頓下城文化協會


為了扶持初創藝術組織,美國還有一類機構,稱為「財政贊助機構」(fiscal sponsor),主要作用並非提供贊助,而是提供非營利機構的「身分」。在美國,一般而言,贊助人必須贊助註冊的非營利機構才可獲得稅務減免;但許多小型藝文機構未必有註冊為正式的非營利機構,因為行政、法律、稅務上的要求相當繁瑣。這時,這些組織和團體便可以通過成為「財政贊助機構」的會員,獲得非營利機構的「身份」,使其贊助人獲得稅務減免。這類機構的存在,使得許多初創藝文機構無須投放太多時間和成本亦能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這種機構有時亦會成為政府的合作伙伴,並擔當行業培訓者的角色,推動藝術家和小型團體的專業發展—紐約藝術基金會(New York Foundation for the Arts)便是其中之一,其對本地藝文社群可謂「關懷備至」,例如為了減低華人從業者在語言方面的障礙,還專門開辦許多用華語講授的專業工作坊和講座。

 

紐約這一類地方性的、針對中小型機構和個人的藝文資助機構和制度,對許多銳意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城市其實很有參考的作用。這一體系大致形成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回應其時藝文社群的發展和訴求,經過數十年,才形成目前的專業規模。這類機構和制度不單為藝術社群提供關鍵的補助,更為其提供行政和專業發展上的支援,是紐約重要的創意孵化器。與此同時,由於地區文化協會為非政府組織,亦相對地減少了政府透過資助對創作自由的影響和干預。正是這種分散,同時又互補的資助制度和理念,令紐約文化創作變得多樣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