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譚智泉

劇場導演,小城實驗劇團藝術總監,曾在上海及柏林居留及工作。近年作品包括《時先生與他的情人》、《肺人》。


BOK在橫濱表演藝術交流會議

2020年04月 | 第三十八期

每年2月在日本橫濱舉行的TPAM—表演藝術交流會議(Tokyo Performance Art Meeting)都會吸引亞洲各國不同的藝術家、劇團、投資者前往參加,其中又以業界的製作人為主,也有像我這樣身兼創作人及監製身份的劇場工作者報名參加,目標是在短時間內看到最多有潛力的表演節目,進行跨文化及地區的交流、聯絡、合作等等。


今年是BOK(劇場搏劇場)第二次有節目參加TPAM,與之前不同的策略是,這次的表演場館因專門展出來自澳門的作品,所以整個項目更像是一個藝術策劃專案。並不單獨突出某一個表演節目而去做宣傳介紹,而是站在一個地區視角,讓參加者認識身處澳門的獨立藝術家正在經歷的一種精神面貌。本年BOK和澳門點象藝術協會合作,以「Made in Macao」為題目在TPAM上向亞洲觀眾展現了一個以澳門作為創作平台的劇場呈現。四個作品都各有不同特點,卻又不約而同有着某些共同特性:


聲音的實驗性


兩年前,本地無伴奏合唱團體Water Singers 將BOK 2017年的作品《音感》帶去TPAM上演出,這是一個發生在劇場的聲音實驗創作。更早之前本人導演的音樂劇場作品《時先生與他的情人》也在2017年參加過TPAM。到了今年,四個於TPAM演出的作品,都不約而同採取live music的方式演出,某程度上看出本地劇場近年的創作走向,更多聲音藝術家走進劇場表演,本地劇場愈來愈重視音響及音樂的原創性,同時聲音實驗也成為不論是導演、編舞、演員的一個重要創作手段。


TPAM2020-main.jpg

 

跨文化表演


每次出國交流,都是一個能重新認識自己的身份及文化的機會,也能檢視我們的藝術視野放在這樣一個國際性藝術平台上,能否獲得不同觀眾的注意,是否能達到當初的創作意圖。今年參加TPAM「Made in Macao」系列的每個作品,都是一場跨文化之探索。不同於以往的作品強調全澳門人的班底,百分之百的澳門製作,本年的創作更關心正在世界各地發生的藝術及社會事件,於是在節目裡看到思考戰爭、工業機械化、童年焦慮等等的主題,並結合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創作者,一同去描繪當下澳門繁榮表象下隱藏在不同人心中的精神面貌。


作為一個本地劇場作品的孵化平台,BOK在連結區內藝術家與鄰近地區交流的工作上,是花了不少功夫的。我認為本地的創造力,需要更多元的空間去承載,不能只在一個固定空間中重複發表,要在一次次呈現當中,找到更適合當代生活,更有力量及靈活的表達方式。隨着BOK在TPAM留下愈來愈多的作品,我們也期待澳門的劇場表演,未來能在亞洲地區取得更多優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