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徐欣羨

電影導演,2012年憑紀錄片《櫃裡孩》獲得「2012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評審大獎,並獲邀在亞洲及歐洲多個影展放映。其後赴香港演藝學院修讀電影製作碩士課程,畢業作品《小學雞大電影》入圍2013年「香港亞洲電影節」。紀錄片《荒蕪中栽花》獲得「2014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評審推介獎。近期作品《骨妹》獲選為「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競賽影片,獲得「澳門觀眾大獎」,亦獲「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兩項提名。


從《上流寄生族》看電影輔助

2020年04月 | 第三十八期

《上流寄生族》在奧斯卡的佳績成為一時熱話,就連當天跟我媽吃飯的時候(她其實也還沒看這部電影),她都說這肯定是每個亞洲導演的夢想。


我不完全認同每位亞洲導演的目標都是奧斯卡,因為很多優秀的電影也不一定適合美國的荷里活系統,但成為首部亞洲電影拿下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獎項,確實是讓人覺得興奮不已。其實在奧斯卡前,《上流寄生族》已在康城拿下大獎,也是首部拿下金棕櫚獎的韓國電影。讓導演們真正羨慕的,我想是能在兩個完全不同體系的影展大有斬獲,同時在票房上取得佳績,就是說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在藝術上獲得各方肯定,而觀眾對此也願意買單,這是非常難得的事情。


《上流寄生族》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我相信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過或將要展開討論,所以我在這裡就不多說。我想講的是,《上流寄生族》的成功不是一瞬間得來的,當然這和導演和團隊們的才華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除此之外,跟整個韓國電影發展的脈絡也是不可分割的。對於澳門、香港的普通觀眾來說,韓國電影也許不一定是他/她們最先會選擇的電影,除了之前票房大賣的《屍殺列車》外,要他們再數多幾部韓國電影可能也有點困難。相反如果是韓國歌手或是韓劇,相信很多人就能如數家珍。儘管如此,韓國電影也不是新興起的,韓國電影有逾百年歷史,有多次輝煌的時期,也經歷過多次的沒落再崛起。在這一百年間,韓國政府對韓國電影的輔助和限制就一直沒間斷過。從日據時代的限制,到獨裁時期的規範,韓國電影有好長一段時間都沒能在自由的創作條件下好好發揮。後來市場開放了,又一如全世界電影產業面臨的困境—想好對策應付荷里活電影的衝擊。政府的輔助和政策,對於電影業的發展起了很關鍵的作用。韓國政府從90年代開始大力增加對文化輸出的補助,成績如今有目共睹。韓國的音樂造就出新的音樂類型K-POP,韓國的電視劇佔據各大電視頻道,如今韓國電影也在各個大型國際電影節備受肯定。


1OXJ7aWLWqk6FOM-9VkWkbw@2x.jpg


澳門近年一直也說要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韓國如此成功的例子,定必要成為重點的參考對象。然而有很多因素使然,導致我們無法直接複製粘貼別人的經驗。不講別的,就單講電影產業,澳門雖然是大中華地區最早有放映設備的地方,但我們沒有悠久的電影製作歷史,對於電影製作還處在嬰兒學走路的階段,所以政策制定上更為複雜,不是光給錢就能了事。對於如何培養多種崗位的電影人才、如何讓產業鏈完整、如何讓澳門電影有外銷機會等等,都是需要一步一腳印地去完成。而且輔助不是能在一時半刻就能取得成果,在有百年歷史的韓國電影身上,也需要二三十年來成就輝煌的成績,更不要說是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嬰兒。當然,文化產業的成功與否,有很大的一個變數就是如何能找到有才華的創作人。這是一個誰都不能保證的變數,但是補助的本身就是讓更多人可以獲得適當的機會發揮所長,如果愈多人能獲得機會,我們能找到有才華的創作人的機率就愈大。但是找到以後,要如何再重點培養,讓他/她可以走得更高更遠,又將是另一門學問。其實文化產業的輔助,是一項環環相扣的工作,除了政府的政策要到位,業界的從業員也要夠魄力和前瞻性,這樣才能一起打造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