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羅宇正

澳門人,獨立記者及編輯。2010年獲香港大學犯罪學碩士學位,研究主題是中國公安,同時十分關心澳門的文化及社會發展。與多間機構及院校合作從事編輯、翻譯及公關工作,包括香港大學、英國文化協會、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等。

市集再復興

2015年09月 | 第九期

03_羅宇正_01.jpg


每當我到訪紐約、倫敦或其他歐洲的大城市,不論行程有多趕,都會抽空到當地有名的市集逛逛,希望可以淘到些特別的小擺設、藝術品和古著等。在熙熙攘攘的市集找到心頭好總是很痛快,因為市集裡擺賣的東西通常是獨一無二的,有時候還可以和檔主談談他們收集物品或創作過程,這種互動拉近了買與賣的距離。近年澳門在假日也有官方籌辦的市集,雖然規模、貨品的質量和種類仍和歐美市集有一段距離,但總算是個好開始,不少年輕的本地藝術家或手作愛好者也有參與其中。


跟澳門只有一水之隔的香港,近年市集的發展日趨多元化,以前市集的搞手主要是政府機構或非牟利組織,而現在則以私營組織為主,在工廠大廈或商業樓宇中舉行市集,由於舉辦者眾,每個週末最少有一至兩個市集舉行,而且規模和形式各有不同,参加者有更多選擇。


Er tong是一個二人藝術團體,以陶瓷為創作媒介,最近也開始積極參加市集,以展示和出售他們的作品。為了挑選適合他們的市集,Er tong曾在一天內走訪在觀塘、深水埗四個市集,「踩點」時要觀察的事情有很多,包括市集的環境、主辦方提供的設施如展示桌的大小、供電、走道是否夠寬敞及人流控制等,還有該市集的曝光率,有的主辦者會很落力在社交網絡(主要是臉書和Instagram)宣傳,亦會找傳統媒體採訪,而市集當天又會有宣傳人員在場地附近招徠客人,最後,租用攤位的價錢當然也是重要考慮因素,現在私營市集的租金約是數百港元一天,有意參加的人士要細閱章程,例如有些連續舉行數天的市集可以讓參加者只租一天,有些則會要求參加者每天都要擺攤,此外也要留意市集是在露天場地舉行,夏季天氣太熱或下雨也會影響人流;有些在舊樓(室內)舉行的市集氣氛雖好,有時主辦方更會請樂隊表演,不過人太多、噪音可能會影響其他住客,參加者也要注意。


在挑選了合適的市集後,Er tong會花約一個月來準備,製作新的產品,上次參加市集時便有帶了數十支陶匙、數十個陶碗到場,最後都沽清了,更有顧客訂購產品。「我們的生意一次比一次好,所以以後也會繼續參加市集,而且會開發更多產品,例如陶製首飾。」


在市集出售作品其中一個最大的考慮是定價。藝術品的價值當然不可以光由金錢決定,而Er tong的原則是想把藝術和生活融合,希望買的人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他們的作品,因此定價不會太高,不過現在客人漸多,而且陶瓷製作需時,他們也會調整價格。


放眼將來,Er tong除了參加實體市集外,也會加入「虛擬市集」──在網上售貨,目標是加入Pinkoi等網上文創販售平台。其實虛擬市集在國外已流行多時,在2005年創辦的Etsy是一個供手作達人和藝術家出售作品的商業平台,現時活躍的賣家有140萬人,而活躍的買家更迫近2,000萬人;而2010年成立的Pinkoi則力攻華人市場,以中英雙語平台販售文創產品,還有網上設計雜誌向讀者介紹各地的最新文創產品。澳門也有設計品牌在Pinkoi掛單出售,文創人不妨多留意虛擬市集的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