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徐欣羨

電影導演,2012年憑紀錄片《櫃裡孩》獲得「2012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評審大獎,並獲邀在亞洲及歐洲多個影展放映。其後赴香港演藝學院修讀電影製作碩士課程,畢業作品《小學雞大電影》入圍2013年「香港亞洲電影節」。紀錄片《荒蕪中栽花》獲得「2014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評審推介獎。近期作品《骨妹》獲選為「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競賽影片,獲得「澳門觀眾大獎」,亦獲「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兩項提名。


記憶中的味道

2019年12月 | 第三十六期

小時候看過一部日本動畫,講述一個很厲害的中華廚師,他煮出來的食物出神入化,吃了過後會飛天遁地、痛哭流涕。看動畫的時候當然覺得很誇張,但是也非常有娛樂性,所以也會經常追看。在做電影創作的時候,因為自己的喜好,常會提醒自己,故事要寫實,人物要在地,不可以有太誇張太離地的情節。所以像剛剛提到的那些動畫,總感覺跟自己離得很遠,不是一種真實呈現味道的方法。但就在上一個暑假,我經歷了一次品嘗記憶的過程,就像那動畫情節般的突然流淚,於我卻是再真實不過的感覺。


那是一個跟我外婆有關的故事。外公外婆是在潮州出生,年輕的時候就來了澳門打拼,生了一群孩子,在這裡落地生根。媽媽雖然在澳門長大,但我也常聽她說小時候回鄉的趣事。我媽說那時候因為鄉下環境比較差,每次她們返鄉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孩子們都會穿得像粽子一樣,這樣子回到老家就可以一件一件把衣服和褲子都脫下來,送給那邊的小朋友。光是聽就覺得會是拍出來很好看的畫面,而這種人情味,現在似乎很難再找回來。


不過長這麼大,我從來也沒回過媽媽的故鄉。我媽其實也是近兩年因為在外婆的葬禮上重遇了一些親戚,才會重踏故土。今年我剛好抽到時間,所以陪媽媽回去看看。說是鄉下,不過那些地方早就不是我媽描述的那個樣子了。雖然不是大城市的繁華,但也是很現代化的小城鎮。有趣的是,當媽媽的表妹帶我們在街上走走,不出五步必定碰到一個熟人,不是遠房親戚,就是鄰居好友,人與人之間的緊密度讓我想起以前的澳門。


WeChat 圖片_20191126175920.jpg

 

初次報到的我,沒甚麼好懷緬的,只覺得處處新鮮。不過事情總發生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時候。因為很少回鄉,親戚們都很好客,當天吃宵夜的時候已經不知道是當天的第幾頓了,只記得從早上開始,每兩小時左右就總有點甚麼讓我們嘗嘗。所以到了宵夜那頓,肚子已經滿載了整天的食物。故此,在我面前的那道牙帶魚,一直沒引起我的興趣,不過出於禮貌,還是要每道菜都嘗嘗。當夾起那些魚肉送進嘴裡的時候,從味蕾送上大腦的不是魚的味道,而是一幕幕的回憶。外婆小時候餵我吃飯的樣子、外婆去街市買完雞和我一起坐三輪車回家的情景、外婆最後那些日子躺在病床上有點蒼老的型態,一幕幕像跑馬燈一樣打在我的腦海,最後我聽到外婆的聲音在喊我的名字,淚水像決堤一樣突然就流下來了。事實上並不是帶着多悲傷的情緒,只是不懂為甚麼眼淚真的控制不住。我媽和親戚們看到我突然流淚都以為我嗆到了或是怎麼了,這種用言語很難解釋的情緒,只能邊流着淚邊說說笑笑的帶過。那道牙帶魚,老實說我一點印象都沒有,不是我媽跟我說我外婆很喜歡煮,我連這種魚都忘了。想不到送進口裡的味覺比記憶都可靠,因為一種感觀,讓整個人陷進回憶我還是頭一次經歷。


我想這一幕如果用電影拍出來,乍看之下還是很誇張的。因為吃到一口魚,勾起回憶的味道,然後就哭了,似乎有一點荒謬,但對我來講卻如此真實。這讓我好好的反思,所謂寫實的電影,所謂的真實,要怎麼處理,還是有非常多的可能性。重點也許不是事件本身真不真實,而是我們有沒有辦法讓觀眾感受到我們所經歷或我們所感受到的真實,這才是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