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曉角話劇研進社:願當戲劇界的平台

2015年05月 | 第五期
文/吳健玲、陳美婷、馮信華

base-53.jpg   base-55.jpg


大財團如威尼斯人和澳門新濠天地有能力養活一個甚至數個大型表演團體。那一般的民間藝術家,又有何發展空間呢?


成立於1975年的曉角話劇研進社(下稱「曉角」),是澳門歷史最悠久的民辦劇團之一。起步起得早,最大的優勢,就是有令不少新劇團也羨慕的自置物業。


其藝術總監、人稱「大鳥」的許國權說:「十多年前,澳門經濟環境很差,廠商北上發展,曉角趁樓價低籌集資金購買一個在北區的工廈單位作為會址。幸好當時買下了,否則今天無容身之地,又何來談劇場發展。」


的確,在樓價高企下,最基本的劇團綵排場地傷盡戲劇界的腦筋。曉角就這方面而言,在澳門算是「資源豐富」了。前年單位的供款結束,曉角就推出回饋計劃給一些經濟有困難的新晉劇團,每年提供兩個免場租名額,藉以支持新一代的戲劇人。


大鳥說:「在租金壓力下,許多劇團每兩年左右就可能要換地點。就算地點有了,人手又是一個難題,不論資深或新興的劇團,都面臨藝術行政人員嚴重不足的問題。如果好的劇得不到宣傳,入場觀眾不足,演員難以全職投入,惡性循環就不斷發生。」


經過40年的發展,曉角目前有約70位團員,但全部都不是受薪員工,全團只有製作和財政工作由全職員工負責,有時演員也會分擔宣傳跑腿的工作。曉角並沒有朝職業劇團的方向走,大鳥形容,曉角是「一班有心人兼職搞劇團」。他說:「曉角更適合作為平台。」

 

此話何解?曉角許多資深團員都有正職,有些更是已「上岸」的老前輩,並不需要「跑數」似的一劇接一劇去做,以維持一個團的營運經費。相反,近年有不少從海外戲劇學校畢業歸來的年青人籌組劇團,就是以全職劇團模式去運作,自負盈虧。

 

「由於我們都是兼職的,白天劇團的會址就可租借給有需要的劇團去進行創作和排練,共享資源就是當平台的其中一個功能。此外,我們有構思除了現時劇團團隊外,會再設新的劇團,即分為一團和二團,一團是現有的兼職演員,新的二團可以是全職劇團,目標是三年內可以成事。也就是說,曉角未來的角色是大型的戲劇平台,下設專職劇團、藝術中心或推廣其他文創活動。」

 

好的作品和戲劇人才,需要肯定,獎項是其中之一。在不少國家和地區,表演藝術界別都有一些獎項,對得獎者來說除了是得到業界的肯定外,還有很實際的用途,就是獎金及得獎銜頭有助藝術家往海外深造,甚至令劇作有機會往外地演出。澳門有可能設立戲劇年度獎項嗎?大鳥稱目前澳門業界對此意見各半。

 

「獎項可以增加在媒體的曝光率,同時又可能會傷和氣造成是非,所以業界商討多年仍未有決定。目前戲劇界期望的是更多實際支持和增加觀眾認同,而加場演出就是對作品的認同和最大的獎賞,否則,一齣劇只演一兩次,既無癮又無成效。曉角去年推出多次重演的小劇場,連續演出最少十場,其中《肺人》獲得空前成功。我希望可以愈演愈多,甚至可到珠三角地區巡演,獎項不那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