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蕭家怡

九十後澳門人,現於香港從事傳媒工作,著有《戀殖世紀︰港澳殖民印記》一書。


當免費不再是王道——關於讀書雜誌的二三事(中)

2015年11月 | 第十一期

01_蕭家怡_01.jpg


上次提到,讀書雜誌編輯與愛書人之間並非純然的加法,當中牽涉不少理性分析和計算。今次,我們來談談其中最有趣的變數:讀者。


讀者的有趣,在於他們總能以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意見或問題來殺你一個措手不及,如留言要求我們邀請某作家接受訪問、請教某本書的出售地點,甚或追問受訪者在內容中提及的某食店地址……這些「怪問」固然能看出讀者對內容的重視和咀嚼,但與此同時,其實也能反映出港澳讀者的一些集體心態。


「資訊詳盡、版面豐富,可見編輯們真的很勤力!」


這話出自我身邊某忠實讀者,但她也許不知道,這句她說來漫不經心的話令我思索了好一段時間,而當中我尤其在意的,是「勤力」二字,最後我得出一個結論,她的心底話大概是︰「太多字了!」


重提這意見,並不是要回話或者還擊,只是我深信這並不單是她一個人的想法,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今時今日,「出Post快過天」,大部分人的閱讀習慣亦因而被影響︰短小的貼文、將複雜資訊化簡的Infographic,加上精美插圖所帶來的視覺享受等,早已令我們對長文章的接受程度大大降低;而網絡世界互動性之強,令讀者能邊讀邊回應,成為改變或引領討論方向的一分子,相比之下,紙本閱讀無疑是個較為孤獨和緩慢的過程,加上讀書雜誌受主題所限,配圖或者美術設計能起的幫助不大,於是,一不小心就會令讀者覺得圖文比例失衡,跌入「多字」的困局。


「我沒有空每月到書店拿雜誌,想問你們可以寄給我嗎?郵費我來付。」


類似的訊息幾乎每月都出現在來電或面書訊息,頗切合大家心目中香港人「時間大於金錢」的想像。但其實以目前情況而言,連我工作的讀書雜誌在內,香港共有三本以閱讀為主題的雜誌,無獨有偶,三本雜誌都是由某上市地產公司贊助,在它旗下的大小商場,各大連鎖書店、樓上書店,乃至不同的大中小學校舍都有派發,要「一書在手」,絕對不是難事,但在這個訂書送到街口便利店也會抱怨不方便,要直接送上門的年頭,你得明白,「免費」二字的影響力,可能遠比「方便」為低。至於要這個城市的人掏出錢包,真金白銀地去支持一本收費的讀書雜誌,路途當然更曲折、漫長了。面對這些,做好內容已經是基本要求,如何將內容講好、設計「Sharp醒」的封面來吸引眼球、以及在構思題目時更貼近大眾生活,就是我們要「上下而求索」的事了。


然而,正是因為我們對長文章的耐性愈來愈低、對時間愈來愈看重,我更深信一個健康的城市,絕對應該要有一本(或以上的)讀書雜誌,好讓人們在網絡世界的片斷式文字與紙本書的長篇著述間作出平衡、在「得閒死唔得閒病」的生活中擠出一點時間,只有這樣,才能慢慢建立起捧著書本來讀的節奏和感覺,令閱讀這件事普及起來。


那麼,除了推廣閱讀外,一本讀書雜誌之於一個城市,還有其他角色嗎?我們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