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PT

呂珠玲

香港資深時事記者,熱愛旅遊,沉溺文字。


酒吧學堂

2015年05月 | 第五期

不久前的一個星期二,中環的71吧觥籌交錯,眾人目光聚焦在一位大學學者身上。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徐洛文正在演講「垂死的互聯網」,由巴黎的文化沙龍時代的第三空間講到互聯網的監視操控。聽眾點了一杯啤酒,有時提出一個問題,然後大家討論一番。


同一晚同一時間,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高級講師陳士齊也在上環Room Bar摸着酒杯,談起他鑽研多年的中西文化交匯課題。這個晚上,有十位大學學者在香港不同的酒吧邊飲酒邊演說,這個活動叫Raising the Bar,源於美國紐約一群知識分子的創新意念。


大學一直被視為象牙塔,有人覺得知識反而製造社會階級,令經濟分歧更大,其實一直有學者主張把知識融入社區。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曾經為社區提供免費學堂,但要平凡子弟踏進最高學府也非易事,是自卑感作祟也好,是大學建築拒人千里也好,總之象牙塔仍然是象牙塔,跟民間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於是一班經濟學家、作家、銀行家、演員和醫生發起Raising the Bar這個酒吧學堂,旨在將大學學者的智慧帶入社區,把高高在上的教育變成與眾同樂的流行文化連原本深奧的學術題目也變得較生活化,主題由解剖學、葡萄牙怨曲、北韓問題等,應有盡有,每次活動40分鐘。酒吧的特色是有傾有講,因此觀眾可以隨便發問,隨便切磋。


Raising The Bar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贊助,參加的人需要訂座,但分文不收,到時只需支付酒錢即可。去年四月,他們在一晚於紐約50間酒吧舉行了50個講座,觀眾共計6,000人,地點由最高級的酒窖到最地道的酒吧均有,並獲時尚雜誌《Time Out New York》贊助。


如今Raising The Bar已由紐約擴展至三藩市、香港和悉尼,組織者希望將來有天擴展到波士頓和倫敦,甚至在地鐵車廂舉辦游擊學堂,又想將酒吧變成學術工作坊,甚至讓這些酒吧學堂申請研究經費。


西方社會近年樂於在酒吧或咖啡館作學術交流,例如倫敦The Troubadour酒吧因為以詩會友而著名,在這兒會舉辦寫詩、讀詩和辯論會。倫敦大學學院跟Bright Club合作,由酒吧對研究員進行表演培訓,要他們在台上以生動幽默的方法演繹自己的學術研究結果,後來甚至在自然歷史博物館公諸同好,由此吸引更多人追求大專教育。英國科學協會也成立了SciBar,顧名思義就是在酒吧裡的科學學堂,讓大家在啤酒杯上交流科學研究。

其實香港以酒吧夜場舉辦學術分享也非沒有,但也只在一年一度的香港國際文學節,讓大名鼎鼎的外國作家在中環酒吧分享寫作心得,但始終無法成為恆常每周或每月一次的活動,更遑論成為香港人的生活方式。